• Facebook
  • RSS Feed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專題】0104:「好的政策到台灣都會被扭曲!」環境律師詹順貴:居民才是土地的主人

沒有留言:
 

2013年4月1日,淡海新市鎮第一次環評現勘,除了營建署的官員與環評委員外,二十幾位居民也拿著抗議的布條來到現場。居民的對面坐著各個里長,居住在同一塊土地的人,卻站在對立的兩方。準備出發現勘之前,一位里長抓著麥克風站了起來,「不是所有人都反對,」他看向所有官員,「這裡還有人支持這個案子。有一些地根本就荒廢沒有用了,開發才是好的。」居民和里長立即爆發口角衝突,對於土地價值的認定,應該如何衡量?

無形資產的判定

  「對於這些無形的資產,我們很難把它量化。因此會參考這些資產的稀有性和影響性,來決定到底是否適宜開發。」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詹順貴,是個「環境律師」,常常站在許多破壞環境的重大建案第一線,也曾任環評委員,把關環境影響、歷史文化等無形資產。但價值取向的判斷,端看個人主觀意識,誰來決定有沒有價值?

    詹順貴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在台灣卻很難實踐的邏輯思考:「如果建商要說這塊地沒有價值,那它就自己去買下來,要開發什麼都可以;但今天它卻跟政府合作,以徵收的方式強奪人民的土地,居民才是土地的主人,那麼它的價值判定,應該是尊重居民的主觀意識為優先吧?」


環評是經濟開發的絆腳石?

    環境評估,幾乎是台灣擋下重大不合宜開發案的最後防線。但人民對它的瞭解甚少,以為政府說要開發,人民就再也沒有說不的權力;而這些環評委員,也曾被貼上「阻擋經濟開發的絆腳石」的標籤。

  「環境評估的制度是中性的,但在發展主義掛帥的今日,帶頭的人是誰,常常就決定了未來的走向。」他指出,光環評委員的遴選制度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雖然開發方的代表不會直接進到環評委員名單內,但是遴選委員會裡面,幾乎都是開發方代表。」環評委員的任期為兩年,任期結束後通常都會再續聘,但那些阻擋下重大開發案的環委們常常直接「畢業」,隱隱約約透露出某種無法違抗的霸權。


發展主義掛帥的犧牲品

   新市鎮一期開發案裡那些沒有被開發的荒地,營建署卻認為他們已經盡到開發之職責,因為那些土地都已經標售出去、和建商簽了約了,「但這就叫『開發』嗎?蓋房子的目的是要給人住,它們卻將新市鎮這個很好的計劃扭曲成圖利的工具。」詹順貴提到,就像近來台灣大力推崇都市更新,但國外的案例是褐地(已被開發的土地)再利用,沒有使用過的素地就不要再開發,保留它原始的地貌。但台灣都市更新的做法卻是老舊建物翻新,且不斷找尋素地開發,「所有好的政策來到台灣都會被扭曲。」

  「對的事情要放在對的地方。」詹順貴就他法律、及環境上面的專業,談到淡海新市鎮開發案中的幾點疑慮。包括政府並沒有在這裡蓋更多房子的迫切性,「淡海一期還有那麼多空屋,更遑論台北市的空屋率有多少!」他說,若要建平價住宅,為什麼一定得大老遠跑到台北?而且,政府若真的有心要平抑房價,可以利用政策去壓抑,而不是讓建商將房價炒得越來越高。

    詹順貴也提到以前常被忽略、到近期才越來越被重視的環評元素:住民。「你要這些老農搬家,雖然有安排安置住宅,但是就像我們把蜂窩拆開、把老樹移植,落單的蜜蜂、換了新環境的老樹,通常都活不久。」這些人因為憂鬱、改變生活方式生的病,又增加了社會成本。詹順貴說,「而且,我們是民主法治的社會。農民之於農地就像郭台銘之於他的工廠,為什麼可以輕易忽略前者的價值?我們應該要尊重每個人對價值的判定、和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這才是民主。」


(此為淡海新市鎮專題系列報導,關於緣起請見。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