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RSS Feed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專題】0102:25年開發案,只有水泥空城

沒有留言:
 

2013年四月初,營建署的遊覽車駛過淡海新市鎮,車上坐著10多位環評委員。整齊的高樓,死白的水泥牆,建物外表非常的新。沿著大馬路往「淡海新市鎮」的方向前進,會見到一系列這樣的房子。各式各樣的大樓住宅,外頭還掛著吸引人的文案:景濶、臺灣威尼斯、微笑莊園、日月星晨……充滿異國風情,卻不見小鎮原本的風貌。



民間版環評  還原小鎮特色

    若再往裡頭走,你會發現很不一樣的淡水。四月十五日,環評主席劉益昌因著上次現勘答應居民表達路線不公平、不具代表性的意見、希望能有再一次「民間版」的探勘的邀約,再次來到淡水。和上一次會勘很不一樣的是,帶頭的是居民自己組成的車隊。回想起上一次兩小時就會勘完畢的事情,淡水居民蔡瀛說:「上次這樣走馬看花的環評會勘我們不能接受,這麼大片的土地,他們只在幾個他們在紙本上規定的地方停下來看,實在是太草率,由我們帶路他們才有資格環評。」

    農村的小路一下子被好幾臺車子占滿,當車子的引擎聲響關閉的時候,蟲鳴鳥叫隨著美麗的景色放送,被臨時調派到這一次民間版環評現勘的幾位警員和原本怕居民滋事而前來蒐證的刑警,看著美麗的埤塘和一階階的水稻田,「原來淡水還有那麼美的梯田!」一位員警說著說著拿起了手機,開始幫自己的同仁和埤塘合影,一旁的環評委員及環保署的官員聽著蔡瀛的解說,快門聲此起彼落,大家忙著紀錄這難得的一刻。


曾是北台灣最大農業區

    淡水曾經是北臺灣最大的稻米產區,下圭柔山一帶的田地因著地形的緣故,有著特有的梯田景致,水稻田一路延伸著直到看見海平線。遠方一位農夫正在灑著肥料,他正是持有其中一塊農田的地主,家族世代務農,是目前在淡海二期徵收範圍內少數幾戶仍然從事大規模農作的農夫,像是把每個農作物當孩子照顧一樣,整片水稻田就是一個小小的生態鏈。對這裡的居民來說,這些曾經熟悉的農村景象將來會跟著新市鎮開發而消失。

    義山里十鄰的聚落同時也在這一次民間版環境評估的行程當中,住在這裡80幾歲的兩位阿嬤看見遊覽車和車隊慢慢地靠近,知道是蔡瀛先前通知的環評車隊,趕緊在車子停靠之後,向劉益昌教授訴說反對徵收的心聲,他們並不是害怕沒辦法拿到政府口口聲聲承諾的補償金,而是真正害怕自己的家園消失,被迫改變生活模式,「政府這樣真的會逼得我們去上吊!」阿嬤大聲地說。


由營建署及建商帶領環評委員進行環評現勘。
左三為淡水蔡家村的大家長蔡瀛,雖然土地沒有被劃進徵收範圍,但因淡海一期的慘痛教訓與二期開發案資訊仍然不透明,帶領居民站出來反抗政府。

抗爭,是官逼民反

    其實,居民一開始並沒有這麼激進。一九九二到一九九四年那段新市鎮一期開發時,居民滿心期待,出讓土地、遷移原址,配合政府的徵收。有位阿嬤,在政府欲蓋登輝大道徵收土地的時候,她讓步,遷移自己的家;卻沒想到多年後自己的家又被劃進淡海新市鎮一期開發預定地,她還是讓步;這下,淡海新市鎮二期開發,阿嬤的地又被劃了進去。

    居民蔡瀛原先也是非常贊同政府的開發政策,20年光景過去,工地圍籬、怪手不斷開進來,他卻沒有見到小鎮有什麼繁榮的建設與發展,他開始懷疑。「後來某一天,淡海新市鎮二期就突然開始開了說明會!我很驚訝我怎麼都不知道。」他開始察覺不對勁。土地沒有被劃進徵收範圍的他,卻挺身而出加入抗爭的行列,「我不想要再見到不明不白的開發案發生,犧牲這一塊美麗的土地。」


政府曲解開發美意

   「新市鎮原先是個很好的構想。」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說,新市鎮源自於英國,在都市郊區建立一個衛星城市,舒緩市中心過多的人口,「但在臺灣,卻淪為政商合夥的強盜集團用來炒地皮的手段。」綜觀臺灣的新市鎮發展,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子,規劃時大家都一頭熱,提出很好的願景,但到了開發時,卻中央、地方沒有人願意承諾開發。徐世榮說,淡海新市鎮目前長達25年的「限禁建」,居民沒有辦法任意開發,這麼一大片土地,適合觀光、遊憩,卻連一間民宿都沒有,就源自於官方的計劃的草率,「25年了,主計畫頒布,細部計畫卻一直沒有規劃執行,土地就荒廢在那裡,這樣還要再另外畫一個大餅,推動二期開發?」


徐世榮:土地徵收淪為手段

  「區段徵收是個落伍的制度。它已經被曲解成政府強迫民間一定要參與的合作開發事業。」長期關心土地徵收不合理的案子,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說,政府大打「振興經濟」的大旗,掛著國家重大建設強制徵收,用土地開發來促進經濟發展,但這些案子都有真正落實?「且,若僅有土地開發而沒有建設,根本就不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方式。」

   他更進一步指出,監察院在五月對內政部提出重要的糾正案,經查截至一百年12月底止,各級政府已徵收土地中,計有一百三十二件徵收案,土地面積逾一百三十七萬餘平方公尺,自核准徵收迄今已約4至25年餘,卻未於徵收計劃所訂期限內,按照核准徵收計劃書所定興辦事業之使用目的及用途完成使用。


開發案成為土地緊箍咒

  「法律上並沒有禁建、限建這樣的名詞,」徐世榮說,「很可恥的,這樣的結果來自政府開發案實施的草率。」他談起台灣新市鎮開發的情況,中央、地方搶著規畫,一切成功推行之後,到了執行的子計畫面卻沒有人繼續進行,「在細部計畫未公佈的情況下,這塊地就算沒有開發,還是屬於開發預定地。所以居民不能碰就是不能碰。」

    居民蔡瀛也曾感嘆,因為禁建,讓想要經營民宿事業的居民一點辦法都沒有,「曾經有大學教授要來研究這個地方,很驚訝我們這裡這麼大,還力求發展觀光,卻連一間民宿都沒有!」他也提到,因為法令在前,「違法的事情大家都不敢想。這塊地就這樣荒了二十幾年,政府到底要拿它來幹嘛?」




徐世榮教授
現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長期投身土地正義的社會運動,深入了解土地開發的真相並透過投書文章和演講拆穿許多不公義的法規條文及開發手段,多次願意在土地徵收抗議場合聲援民眾,和農民站在同一陣線上,捍衛台灣的糧食主權,曾經協助彰化灣寶案反對土地徵收。




(此為淡海新市鎮專題系列報導,關於緣起請見。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