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RSS Feed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租屋能不能成為台灣人的新選項?

沒有留言:
 
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柢固,讓住宅市場「很不健康」。民間團體推動「改購為租」,「租屋政策有點像是中醫療法,緩不濟急。」但若因為無法立竿見影就不去做,恐怕台灣房市將繼續成為有錢人的專利。


對大多數人來說,買房不是一瞬間的事,是二十年的延遲享受。」二十五年前參與無殼蝸牛運動的林正修,出身自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後來在馬市府年代擔任民政局長。多年來,從一位上街抗議的社會批判者,林正修現在已完全「看開」,「當你認清二十年後它有可能是負資產,你就不會想進場買房。」

靠時間與少子化修正高房價

他的賭注其來有自。少子化的浪潮襲擊亞洲國家,日本在房價泡沫化之後,最後讓房價下降的原因竟是人口。林正修指出,當出生人口明顯少於死亡人口,不再有那麼多的住屋需求,價格自然會降,他預期將來的台灣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林正修現在租房子,生活品質也不賴,少了房貸負擔,他可以規劃幾年後要帶稚兒去哪裡旅行,將金錢投資在生活品質上,「如果我買了房,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

既然買房門檻太高,租房,會不會是一個新的選擇?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指出,近幾年來由於房價不斷飆高,的確有不少人暫時放棄購屋,「不過要他們完全放棄,前提是租屋市場要夠健全。」否則,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柢固,讓住宅市場「很不健康」。

呂秉怡提到,歐美國家住宅市場發展較均衡,租屋市場可達二五%至四〇%,但台灣只有一○%。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也提到,德國有五○%的人自己租房,不是沒有錢,而是市場健全,可以租得很穩定、很有品質。

房仲業者大多放棄租賃業務

但台灣的租屋市場一直無法發展成產業,房東為逃避租金所得稅,不願意讓交易浮上檯面,形成「黑市交易」。而且台灣政策主力在購屋,租房一直都是過渡性的選擇。

房仲業者多投入買賣房屋市場,放棄租賃這一塊,中信房屋公關江龍名就坦言,目前投入租屋市場的仲介管理,幾乎只鎖定消費水平高的外商公司做商務租房,由公司行號付費,單筆金額高、服務單純;租屋需求較大的學區也有一些,但不會專職做租屋,通常都是租售合一。

而讓房仲業興致缺缺的主因就是「投資報酬率過低」。江龍名說,花同樣的時間,賣屋、租屋能抽到的佣金差距太大,加上售後服務過於繁雜,長期租屋的市場也不易經營,中間的變數太多。就他的觀察,「台灣人一有錢就會去買房子。打死不買房的人,一定是口袋不夠深。」

租屋市場如何健全,呂秉怡提出兩個建議:制定租賃專法,讓租賃流程法制化,房東、房客的權利義務都以白紙黑字規定清楚,自然就會吸引「代理人」產業進場。而若有專責機構效率處理糾紛,租期便能拉長,讓租屋能取代買房,變成一種新的選擇。

另外,是想辦法讓空餘屋進到市場。呂秉怡指出,「台灣的空餘屋率不低,但有八○%無法釋出,這些大坪數、高單價的房子,大多都屬於投資型,毫無裝潢的毛胚屋一定比較好賣,投資客根本不願意出租。」呂秉怡提到,若能從稅制改革,例如非自用、長期持有空屋者需課重稅;或是給予願意租屋給弱勢的房東稅制上的補貼,就能促進租屋市場的流動。

即使緩不濟急也不該放棄

今年巢運喊出了多元的住宅政策,期盼租屋市場得到更多重視與發展,讓人有更多選擇。呂秉怡說,「租屋政策有點像是中醫療法,緩不濟急。」但若因為無法立竿見影就不去做,恐怕台灣的房市將繼續成為有錢人的專利。

(原文刊載於新新聞,此為專題「台灣住宅政策失落二十五年」之租屋部分配稿)

延伸閱讀:比青年首購更需要照顧的弱勢居住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