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RSS Feed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慈濟內湖案誕生方便門

沒有留言:
 

每逢雨季、颱風,內湖人都懸著一顆心。與美景為鄰,台北市內湖的湖水讓這裡彷彿成了都市桃花源,卻也讓居民逢雨就擔心淹水。

一九九七年溫妮颱風、二○○一年納莉颱風,就帶走大湖里五條人命。「每次一下雨就神經緊張,淹過一次,就知道痛苦。」不願具名的大湖里居民訴說著內湖人共同的惡夢,無奈全寫在臉上。

抗爭了二十年的內湖人

「學運抗爭二十幾天,我們已經抗爭快二十年!」四月十日,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室「旁聽席」擠滿了人,一位居民代表忙著登記發言,「真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結束。」居民口中的抗爭,來自慈濟在內湖保護區的變更案,已經第五度進入大會審查。

慈濟內湖園區的基地開發,位於內湖區成功路五段,就在大湖公園正對面。這是一塊保護區土地,位於支流河口,附近有基隆斷層通過、礦坑遺址,周圍山丘還屬潛在順向坡。

慈濟於二○○五年送案,要將保護區用地變更為「社會福利專用區」;若再加上一九九七年向內政部送出、被駁回的「兒童醫院」興辦案,紛擾已近二十年,尚未落幕。

但慈濟強調,一九九六年購地時,「這裡看起來就不像個保護區。」這塊地,原先是塊埤塘,有集水用途。一九七○年代遭非法填土,之後也被前地主遊覽車公司當作停車場,鋪上柏油、建鐵皮屋。慈濟內湖園區開發計畫發言人蔡堆表示,「慈濟購地,就是想要將這個環境變得更好。」
蔡堆提到,居民不斷抗爭希望變回原來的埤塘或建水保公園,「但慈濟可以讓它變得更好。」欲去除柏油路、鐵皮屋,規畫六五%的環境復育,也將設立圖書館、幼教中心、社區大學、老人日間照護所等造福社區居民的設施,「這一切統統都得申請變更通過,才有辦法進行。」

為何當初要訂為保護區?

面對反開發居民所持地質敏感、不宜開發的立場,蔡堆指出慈濟有請專家調查過,「這裡沒有礦坑、沒有斷層,就算有順向坡,不去挖山就沒事。」而針對慈濟基地開發會導致淹水加劇的指控,蔡堆也說,「這裡跟鬧出人命的大湖山莊街水系不同。」

但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洪美惠反駁,「就算水系不同,但水終會流向大湖公園!」少了慈濟基地這塊龐大的滯洪量,大湖山莊街下來的水就排不出去,淹水的惡夢恐再 重演,「當大水來了,逃命能不能活,都是一秒、兩秒之間的事情。」文化大學教授楊重信也說,「保護區就是保護區,若自然生態不敏感,為何當初要訂為保護區?」

雙方意見來來往往,各自持有「證據」,始終得不到共識。

四月十日,都委會內攻防五小時,決議是「納入內湖區通盤檢討」,卻又加了個但書,「若經過通盤檢討專案小組取得共識,不違背內湖區通檢的原則下,得先行審議個案變更。」這樣的決議不禁讓楊重信痛批,會議主席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的但書,簡直是對慈濟的偏袒。

納入內湖區通盤檢討,是居民長期以來爭取的,委員會的決議像是順應了民意,但這條但書,又給慈濟開了一條路。不過台北市都發局主秘劉惠雯表示,先審議不代表能先跑,後續還是要跟著內湖通盤檢討案一起走。

簡直是為先前的違法事實「漂白」

這樣的保證,難以讓居民信服的原因,是這案子從一開始就有許多法律上曖昧的爭議。洪美惠表示,大會最後決議只有個案變更和通盤檢討兩個選項,而沒有駁回,簡直就是為先前違法的事實「漂白」。

首先,本案援用法條是都市計劃法第二十七條一項三款,發動變更案的人應是土地當地的直轄市政府,慈濟根本不具發動變更的資格。其次,法條明訂:為適應國防或經濟發展之需要時,應視實際情況迅行變更。但在「經濟發展」以及有無「迅行變更」必要,是極大的爭議點。

慈濟委任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任明穎律師表示,慈濟做的是社會經濟,廣義來說當然符合,「而迅行變更的要求是一九七六年整個都計法的立法依據,可是這幾年下 來,因應各個區域的開發行為,都已經陸陸續續有獨特立法,背景跟現在已經不同。」蔡堆也說,「倘若違法、不適用,市政府怎麼會同意我們的申請?」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則回應,考量社會福利設施是社會和諧與永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認可本案得援引本條例。

不過,楊重信痛批,這樣的回應,根本是避重就輕,「法律從來沒變過!」市政府怎麼會同意?這恐怕也是反開發居民心裡長期的疑問。

到處都是慈濟的變更案

法律的確沒有改變,公務員卻因時制宜,有了不同的解釋。當法律被擴大解釋,保護區的價值不受重視,也讓人民不禁擔心:所有的變更與開發,會不會淪為有權人才玩得起的遊戲?

楊重信提到,保護區被任意解編的先例,來自一九七九年。當時為紓解都市壓力,在陽明山變更了二十五處地質敏感的保護區為住宅區,「這就是個錯誤的政策。」台北市是盆地,四周都是保護區的地質,若解編開發,對水土保持、環境將造成極大破壞。

「慈濟在基隆的志業中心也是變更部分保護區。」楊重信說,「不包括慈濟內湖案,有九個開發案都是變更農業、工業為社福專區或文教區,用低價購地再來變更使用,這是什麼心態?」

「我 只是個家庭主婦啊。」洪美惠為了這案子下足苦功,如今已能把艱澀的專業術語和法條倒背如流。她憶起第一次聽慈濟的說明會,還開心跑回家跟家人分享這樣的好 建設,後來才發現在環境上、法律上都有許多疑慮,投身守護聯盟,長年下來讓她感嘆,「一個小市民要去檢舉違法的事情真的很困難。」

「如果此案對環境、對居民不好,我們肯定不做。」慈濟發言人何日生表示。但標榜六五%的環境復育、開放附近居民做公共使用,仍打動不了某些居民的心。「會不會淹水很讓人焦慮啊,」住在內湖長達二十多年的劉先生說,「不是不相信慈濟,而是覺得大自然的力量太可怕。」

台北沒資格談生態城市

OURs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黃瑞茂表示,「台北已經沒有談生態城市的資格,是災難城市。」都市擴張的速度愈來愈快、範圍愈來愈大,加上環境的破壞,都市淹水已經成為常態,在這種狀況之下,「保護區真的不應該再被解編,大自然會把它的路要回去。」

而內湖慈濟案「混種」的審議結果,讓黃瑞茂也擔心,是開「方便門」,未來恐會有更多保護區遭到不當開發。

反對居民抗議「政策碰到慈濟就轉彎」,質疑市府因為慈濟而放寬標準;慈濟則抱怨「法律碰到慈濟就變窄」,適用其他開發案的都不適用慈濟。未來慈濟內湖案的下一步會如何?通盤檢討正在進行中,端看委員如何定奪。

(原文刊載於新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